在 為什麼要吃營養品? 這篇文章中,Donna有談到國人缺乏營養素的情況非常嚴重,所以適度的補充「營養保健品」,可以補足飲食缺乏的部份,不僅能預防營養素的缺乏症,更可讓身體機能運作良好,有助於維持健康、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。
但市面上的「營養保健品」這麼多,每個品牌都有各自的行銷訴求,有的強調國外原裝進口,有的標榜特殊劑型好吸收,有的則是說某種營養素含量有多高,到底該如何挑選呢?以下是我認為挑選「營養保健品」的基本條件:
一、安全
其實,無論是國外原裝進口,亦或是在國內生產,我認為「安全」絕對是挑選「營養保健品」的第一條件。若是某個「營養保健品」請到明星代言,功效也非常好,但是可能產生副作用,或安全性無法被確定,甚至有受到重金屬、微生物的污染,這樣「不安全」的產品效果再好都沒有用。
兩年多前新聞報導有個案例,一位有B型肝炎帶原的男子從國外買了「綠藻」營養保健品,每天吃的結果後來肝指數飆高,腎臟也壞掉了,洗腎時還洗出綠色的血液,經過檢驗後發現,他吃的「綠藻」含有大量重金屬,引起了重金屬中毒。很多人看到此新聞後,嚇得「綠藻」、「螺旋藻」…等藻類的「營養保健品」都不敢吃,但這並不代表「綠藻」都不安全,Donna 經過了解後,原來男子在國外購買的「綠藻」營養保健品,它使用的「綠藻」品種並不是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「可供食品使用原料」裡面可用的品種,因此安全性尚未經過確定。
所以請切記:國外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。Donna 要提醒大家,若購買國外製造的產品,除了注意「安全性是否經過驗證」之外,還要考慮到「是否符合台灣食品法規的規範」,以及「劑量設計是否符合東方人體型」,以免花錢卻得到反效果。
二、有效
挑選「營養保健品」的第二條件,是「有效」。但我要解釋一下,所謂的「有效」,並不是指便秘吃了可以馬上去拉肚子、失眠吃了可以很快睡著、短時間可以快速減肥…等這種,「營養保健品」畢竟是「食品」而不是「藥品」,所以想要發揮好的保健功效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(數個禮拜~數個月),且仍需配合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才行。若是某個產品效果這麼立即,反而要擔心裡面是否有添加了不該加的成分 (例如:西藥)。
我所說的「有效」,是指「有效成份」(或稱「機能性成份」) 含量或濃度要夠高,例如:「深海魚油」的有效成分是 EPA 和 DHA 這兩種 ω-3 脂肪酸,挑選 EPA 和 DHA 含量較高者,相對的就不需要吞那麼多顆魚油膠囊即可達要需要量。另一個例子,保養眼睛的「葉黃素」,大多是來自金盞花,而金盞花萃取物的原料有 5% 和 10% 等不同規格,如果標示為「金盞花萃取物 30mg」,這並不代表是「葉黃素 30mg」,這兩個差很多啊!相差 10~20 倍,實際上的葉黃素含量只有 1.5mg (5%) 或 3mg (10%)。
所以購買「營養保健品」時不要以產品的價格來衡量,而是要考慮「有效成份」的濃度與含量。
三、經濟
挑選「營養保健品」的第三條件,是「經濟」,也就是說價格要合理。價格貴的產品不一定就好,也是要挑選較信譽好、有良心的廠商,不賺暴利、不是只給「銷售者」高的利潤,而是真正使用好的原料、將產品的品質回饋給消費者。
* 繼續看下集:優質保健食品的標準
* 相關文章:吃「綜合維他命」到底好不好?
* 歡迎各大企業、公司行號邀約健康講座與健康管理人才培訓,詳細說明請見: